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心·专栏


一年忙到头,为何成了“负翁”?

更新日期:2021-04-26

身边有不少朋友,工作挺辛苦,工资也不低,但一年忙到头,却发现没存下多少钱。时间去哪儿了?钱去哪儿了?这大概是很多人都有过的困惑。

刚好周末看了部综艺,叫《空折搜查队》, 节目里邀请了不少想存钱的人,大家的问题,其实都差不多。你以为的理性消费,其实......

出门购物,本想只打算买一提卫生纸,回家却发现自己满满的购物袋和瘪瘪的钱包?

情绪差的时候,打开淘宝,大脑就会莫名短路,花钱如流水?

明明天天喊着吃土,银行卡里依然没有存款?

节目组里,有个做客服的小伙子,每天要接听很多用户投诉,工作压力特别大。

 

于是,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都要刷各种购物网站,只要看见喜欢的东西,就要立马买下来,不管价格是多少。

 

他曾经还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花掉了将近两个月工资。

 

当分析师问他,为什么要这样花钱时,他回答说,只有在买买买的时候,他才能释放压力,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

 

换句话说,他花掉的其实不是钱,而是自己的压力和不满。

节目里另一个男生,也和他有类似的经历。

 

他在机场安检台上班,每个月工资有1.5万人民币左右。他想转行,经常会用业余时间充电,还打算攒一笔钱,未来可以买房。

 

然而一年多下来,他银行账户里只有300人民币,连下个月的伙食费都不够。

 

分析师清点以后发现,他有很多很多分期贷款。

 

这些贷款的来源,听起来都很正当——

 

比如,他想学习拍视频,就给自己买了很多装备:电脑,摄像机,声卡,话筒.....

 

总共加起来,花了将近500万韩元。有时候现金不够,他就刷卡、办分期,一次次为学习投资。

 

但事实上,这些高价买来的装备,他几乎碰都没碰过。到最后,带来的只有高额的分期欠款。

 

不花钱难受,花了钱又慌张。很多人的人生,就在难受和慌张之间反复切换。

 

经常有人说,成年人的快乐,是要靠钱来维持的。可问题是,物质消费带来的快乐,能持续多久呢?

 

到最后,工作仍然要处理,生活仍然要面对,还多了一大笔账单要还——反而更容易让人消极和悲观。

 

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德国心理学家Emil Kraepelin就提出了 Oniomania(购物癖)的概念,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之后,这一现象才真正开始为精神健康领域所研究。

 

二十世纪早期,对“购物狂”的临床描述为过度的购物和购买行为,且由此导致当事人的情绪困扰和障碍以及财务窘境。

 

当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而是进入一种购物上瘾、强迫自己消费的状态时,这就不仅仅是一种过度消费了,而是一种病态购物症,在国外被广泛定义为“强迫性购物行为”。从医学的角度来讲,“强迫性购物行为”是一种强迫性神经症,它会伴随强迫的观念和强迫的行为。

 

有强迫性购物症的人自述会有急迫的购物欲望,表现为购买前紧张焦虑,而购买后情绪即得到缓解。从心理学上来说,属于强迫症的一种,需要接受一定的指引和治疗。
 


心理学家荣格说:“既然我们是实体,我们必然投下阴影。”

 

我们生命中那些被我们否定的,压抑的,抗拒的东西都被我们自己的一种没有释放的能量,储存在我们心灵深处,它们不时的会浮上台面,给我们造成各种各样的困扰。

 

于是我们会不自觉地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逃避这些蠢蠢欲动的不安、浮躁和突如其来的暴怒、莫明的忧伤,还有脑子里控制不住的种种枷锁和杂念。这时消费可以作为一种 “补偿” ,带给我们掌控感和力量。

但当你的情绪存在深层次的问题时,购物便只能对你起到暂时的麻木作用。其实你并不是真的需要这个商品,你只是通过购物行为来满足当时的心理需要。所以,无论买多少,都缓解不了购物欲——因为始终回避了待解决的问题。

 

如果我们不加以控制和进行自我调节,那么我们的购物心理可能会变得更加扭曲,最终受伤的还是我们自己的钱袋子。
 


或许以下几个方法,能帮您摆脱“强迫性购物行为”的怪圈。
1.明确消费动机

当你发觉你的消费行为并不是出于实际需求,而是为了宣泄、释放不良情绪,那么你可能要稍微警惕一些。尽管心理学家曾提出“零售疗法”——购物作为释放压力实现自我疗愈的办法,但它并不是心理治疗。如果不能从源头来解决负面情绪的成因,一味冲动购物可能反而会加剧不良情绪反应模式的循环。最终受伤的还是我们自己的钱袋子。
2.准备合适的购物清单

记住,购物清单就是你的理性消费标准。购物时准备消费清单,会让你时刻提醒自己,哪些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同时,完成消费清单本身也是充满成就感和愉悦感的过程,这种感觉就像在任务清单上标记一个个已完成一样。依照自己规划的购物清单消费还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对有抑郁情绪的消费者,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找回自我控制感的尝试。
3.增加与商家的心理距离

现在,营销手段愈发纷繁多样,商家也更会利用消费者心理。面对热情的推销和炫酷的营销,如果消费者能够冷静认识到商家的这种行为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避免在“糖衣炮弹”中沦陷,那么冲动性购买行为也会有所降低。
4.利用良好的人际关系

好朋友在遏制冲动消费时也可能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重要的社会关系对人树立自我调节目标有激励和启发的作用,所以,找个小伙伴一起“吃土”,没准没过多久你们都能拥有自己的小金库。


建议大家在消费前,认真冷静的想一想自己的需求、消费动机。

 

我们很容易将 “情感需求” 与 “实际需求” 揉在一起。明明因为情感需求购买,却要合理化成实际需要,往往就会后悔。

 

如果希望用购物改善情绪,设定个消费限额,就可以冲动地买买买。即使买回来不需要、不喜欢,也不用后悔,我们就是想要通过购物体验获得好心情。

 

如果是实际需求,就可以耐心挑选,买到性价比更高、更实用的物品。

 

冲动地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理性地满足自己的实际需求,才能把钱花得最值最爽。
 



上一篇:心理健康小常识:笑对人生少忧愁

下一篇:你的脸皮有多厚??!!!

首页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