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心理百科


什么是拖延症?它的诱因有哪些?

更新日期:2021-02-20

什么是拖延症?它的诱因有哪些?拖延症(Procrastination),取意“将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拖延症总是表现在各种小事上,但日积月累,特别影响个人发展。拖延现象现已成为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该词的最初亮相是在爱德华·霍尔出版于1542年的书里。几乎是相同的年代,正处于明清交替的中国,一位名叫钱鹤滩的学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圣经从希腊文翻译为英文的过程中,拖延更多被译成“罪过(sin)”,直到工业革命后,拖延才逐渐具有了现在的含义,被视为“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行为”。不过“拖延症”正式成为病症,国外的研究不过才一二十年。

单纯的做事拖拉或是懒得去做,只能定义为“拖延”,也仅是一种坏习惯,改正它并不难。当“拖延”已经影响到情绪,如出现强烈自责情绪,强烈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伴生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时,才能称之为“拖延症”。

拖延的六大诱因:

导致拖延发生的机制,其实非常简单。一项关于拖延症的研究发现,如果一项任务具备某些特征,就会让你一直拖延下去而不完成。当然,性格也是其中之一的影响因素。不过跟改变性格相比,改变我们处理任务的方式,明显会更加容易和更加实际。而这些导致我们拖延的特征,大概有六个:

1,任务单调乏味,没有给自己带来任何情绪上的刺激;

2,从事的任务,会让自己陷入沮丧、消极等负面情绪;

3,任务的困难度越高,我们就越是不会轻易展开行动;

4,做的事情没有明确的指标,模糊不清,目标不明晰;

5,事情对个人没有任何意义,可做可不做,于是不做;

6,缺乏内在或外在的奖励,无法调动自己做事的兴趣;

只要一项任务具备上述一种甚至多种的这些特征,你的拖延心理就会越加强烈,事情就有可能被放置在一旁。

拖延症的干预措施:

1.改变认识

拖延与一些认知心理呈负相关,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如运用积极暗示、增加成功体验和放大优点等方法获取自信;改变完美主义,帮助拖延者分析完成任务带来的益处。

2. 积极情绪和调节动机

可以通过适当休息,转移注意力,适当地放松娱乐等来转换心情,获得暂时的积极情绪,不能逃避现实,忽视长远利益和问题的根本解决。在动机方面,任务性质中的任务厌恶影响拖延,所以需要将厌恶的任务转换为喜欢的任务或附加一些奖励。

3. 增强自我效能感

增强自我效能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拖延的发生。鼓励个体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积极监控自己的行为并评估干预期。

4. 发挥群体的作用

群体氛围可以为成员提供一种特殊的情境,充满理解、关爱、信任,这种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



上一篇:怎么消除处女情结这种心理?

下一篇:怎么应对中小学生的自私狭隘心理?

首页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