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你,会不会被“拖”进黑洞吞没???
更新日期:2021-01-29
“拖延”历史悠久。最有名的拖延症案例,估计就是《西游记》了。《西游记》里妖怪的经典台词:“哈哈哈……不急不急!待明日捉了那猴头,与这唐僧一并吃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若不是所有的妖怪都罹患拖延症,这部文学著作恐怕也写不下去。

不止《西游记》里的妖精们深受拖延症困扰,导致吃不了唐僧肉。
古往今来,拖延症堪称困扰人类的最大顽疾,它几乎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比如:
今天工作任务没完成,算了,下周一再说吧;
赶火车、赶飞机总是很慌乱,每次都心有余悸,踩着点最后一个上车;
年底要交的报告,你明明有两个月的准备时间,你偏不,直到最后一个星期才熬夜肝,写得好不好不重要,能写完谢天谢地。

拖延症,已然成为现代人的全球通“病”,是一种普遍现象。
不只是普通人,天才也会拖延。
大作家歌德,写《浮士德》,18岁开始写,83岁写完,拖了64年。好友席勒催更十多年,至死都没有看到全文。
大画家达芬奇,《蒙娜丽莎》画了四年,《最后的晚餐》画了三年,还有很多作品和客户说好了,一直没有交付。
网上疯传的胡适日记,也能看出胡适对拖延很有学问。

拖延症并不好受,除了影响目标计划之外,对身心都有严重的后果。
习惯性拖延的人,会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甚至还有失眠、免疫系统和胃肠紊乱等身体疾病,还会危及个人和职业关系。
为什么后果惨痛,大家还都对拖延症这么香呢?

拖延,其实是天性使然!
很多人以为拖延症与自我管控或时间管理有关,经常拖延的人是不自律,不会管理时间,或者有某种性格缺陷。
其实这是误解。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不是拖延全部的事,而只是拖延某些事。而这些事情无一例外,都是有一定难度的。

第一种,真实的困难
心理学教授弗莎·希胡瓦说:“人们会陷入长期拖延的非理性循环,是因为无法管理任务中的负面情绪。”

行为科学上有一个概念,叫“现实偏见”,意思是:
人倾向于在长期需求之前优先考虑短期需求;
人们会过高估计短期利益,而牺牲未来的利益。
你选择把较长期的目标先往后搁,是因为在你的意识里,还有那么多的负面情绪需要处理。
修复情绪才是当务之急,是短期目标,完成任务排在后头。
而负面情绪的产生,是因为你需要做的那件事情有真实的困难。
比如早晨起床,或者收拾房间。

当你拖延时,其实都是面临一个矛盾的选择:满足此刻的自己 or 满足未来的自己?
很不幸,在神经层面上,你的大脑认为你拖延的工作是另一个人要面临的问题。
我们不认为“未来的我”是自己的一部分,而更像是一个陌生人。
于是,面对此刻从温暖的被窝出来,迎着寒风准时上班和拒绝起床,下个月工资被扣100元的选择,我们往往觉得,下个月关我什么事,现在我得多睡10分钟。

另一种,想象的困难
我们往往容易把每一次工作,都看作是对自己能力、评价的考验。为了避免不好的评价,就想方设法让自己做得足够完美,但越觉得完美就越难以动手。
而拖延所带来的的表现欠佳,实际上成为了心理的避风港:我表现不好没错,但绝不是因为能力不行。
拖延行为就是恐惧心理的映射:恐惧不成功,恐惧不完美,恐惧不被认可。
这种想法,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障碍策略。
就是这样的障碍,导致了拖延现象,把你通往成功的路,堵得严严实实。

在完美主义者眼中,“完美”是可以实现的,一旦这种完美没有实现,他们往往就会将原因归咎于自己或他人的缺陷。

写东西怕开不好头,总是要雕琢再三;做分析总嫌自己数据少,要一查再查。
有许多完美主义拖延症患者会不断自责“我太拖了,我太有犯罪感了”。
到后来,这种愧疚感和无力感会取代拖延时的完美主义琢磨,成为他的新痛苦。而这种痛苦越累加就越容易让人紧张。

要知道不管用尽什么办法,我们都不能永远地消除拖延的现象。我们只能缓解它、减少它。
所以要学会接纳人性,原谅自己曾经甚至包括现在的拖延。
设一个“糟糕”的小目标
美国**作家蒂姆·费里斯,在采访各个行业最**的精英人士后写了一本备受关注的工具书《巨人的工具》,里面提到有关写作的秘诀就是:每天写两页糟糕的东西。
不必担心你的第一稿会有多糟糕,因为第一稿从来都是狗屎,你只需要写下去,坚持再坚持。真正要做的是去做。事实上,你一上来就把事情搞砸有时候是个好消息,这说明你已经开始了,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让任务更容易完成
困难的任务会变成对抗性任务,解决方法就是解构困难的任务,把它变成无数个简单的小任务。
比如,每年要读12本书,听起来可真是累,很难开始。
但细细拆分后,就是一个月读一本。假设一本书平均是300页,那么一天就只用读10页。这听起来是不是很容易完成。
小尺度的进步有助于长期保持动力,这意味着你更有可能完成大任务。

学会自我同情
原谅和同情自己,能够让我们从在过去的失败中解脱,减少拖延的罪魁祸首——心理压力,从而减少拖延。
也要知道,改变是循序渐进的,不要夸大目标,也不要理想化自己,设定可实现的目标,然后立即行动。

我们努力与拖延症作斗争的前提,不是苛责自己,变成一个比别人优秀的人,而是接纳自己,成为一个让自己骄傲的人。
前者,是鞭策和约束;后者,是鼓励和包容。
后者,才是更深沉的力量,但愿你也能品尝。

曼课堂每周三20:00-21:00都会有心理方面的直播课程,想要及时获得课程相关消息,可以关注老师,拉你进群哦~~
上一篇:夫妻之间沟通需要注意哪些?
下一篇:孩子有爱才能真正走向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