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厌学的原因都包括哪些?
更新日期:2020-11-09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有关调查发现:我国有46%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33%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真正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仅有21%。那儿童厌学的原因都包括哪些?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儿童厌学的原因都包括哪些?
——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教育环境对儿童成长与学习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其影响因素有下面几个方面:
①不完整与不和睦的家庭。单亲或长期与父母分居的儿童,在他们成长关键期缺失完整的父爱母爱,不容易得到细心的管教。另外,处在家长经常争吵不休,家庭情绪氛围差的儿童,也往往无法得到悉心照料,家庭环境也无法使儿童拥有一份宁静与从容,不能安心地学习,这都会造成儿童学业不良,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②不良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儿童可能会为了避免父母的责骂而认真学习,但有些儿童也可能会由此对学习产生恐惧或焦虑,甚至反抗,学习成绩反而越来越差;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漠不关心,任由孩子自由发展。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影响学业。
③父母的期望过高或过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做比较,经常夸奖别的孩子多么乖巧聪明,指责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恨铁不成钢的责骂,让孩子渐失宝贵的自尊与自信。有些父母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盲目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学习班,挤占了儿童休息、游戏的时间,使儿童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甚至出现逃学、完不成作业等行为;父母对孩子期望过低,会造成许多儿童对自己缺乏信心,自尊心低下,缺乏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学业上自暴自弃,最终导致学业失败。
——学校教育因素
儿童厌学,是家庭教育的失败,是学校教育的失败。许多学习问题是由于不合适或不合理的学校教育造成的。在所有学校教育不良因素中,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教师和教学。
教师的自身素质与人格魅力维系着儿童对学业的兴趣。由于教师原因造成儿童学业或某门功课成败的例子不胜枚举。一些教师缺乏比较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使儿童产生不信任感;不了解儿童的情感需求,缺少对儿童的尊重、理解、关心,讽刺、挖苦儿童,甚至在事实未清的情况下,冤枉儿童,损伤他们的自尊心,使儿童对教师产生逃避感,厌恶感,甚至怨恨感;一些教师认为学业不良儿童都是不用功、懒惰造成的,在学习上是没有希望的,因此放弃、歧视这些儿童,使之与教师之间产生疏离感,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与信心。
不良的教学行为也导致儿童学习困难,从而厌学。比如,部分教材编写脱离大部分儿童实际,教学容量过多、教学目标过高,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班级之间、学校之间对儿童学业成绩的攀比,给教师增加了压力,同时也把压力转嫁给了儿童,过重的、枯燥乏味的应试作业,造就一批机械的厌学儿童;简单、陈旧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满堂灌、满堂练的课,让一些学习困难儿童来不及嚼、嚼不烂,无所适从,最终失去兴趣,放弃学习。
——社会环境因素
虽然儿童生活的范围主要在学校和家庭,但通过父母、伙伴、亲戚、邻居等,也能传播到一些社会的信息。社会的大气候与家庭的小环境让一些儿童错误地认为学习对未来用处不大,没有文化照样能挣大钱,过好日子。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儿童,特别是农村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要花大量的时间帮助父母或家庭干活维持生计,轻视学习活动,对学习产生错误认识,造成学习困难,从而放任自己,最终厌学。
——儿童内在因素
研究发现,单一的原因很少能在厌学行为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往往是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除了上述外部因素外,不能忽视的是儿童学习的动机、兴趣、个性、情绪、空间上的注意力、学习过程中的忍耐力等各方面的非智力因素。
上一篇:青少年心理咨询: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下一篇:青少年厌学症有哪些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