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青少年心理疏导


从亲子关系看内在认知

更新日期:2020-09-08

关于“亲子关系”家长询问的问题,真可称为五花八门,各个年龄段的问题都存在。从7岁到不惑之年的各色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都呈现出一个共性,那就是关系的不和谐。在这种背景下导致很多事情道理都对,但其中一方总无法说服另外一方,于是双方当事人都在痛苦中生活着。痛苦是因为关系的问题,那么这种不和谐的关系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又要谈到另一个总是谈起的话题——自我认知。

在封建社会中,各种关系很明确。“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以当一方违法关系后,会受到各界谴责。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时代的发展,“君为臣纲”已经消失了。提倡男女平等,“夫为妻纲”也淡化了。只有中间这个:“父为子纲”变化的比较复杂。受传统教育影响多的父母,认为老子管儿子天经地义,不服就拳脚相加,形成“打骂型”;有的父母虽然不打骂,但觉得自己“走的桥比儿女走的路都长”,“吃的盐比儿女吃的米都多”所以儿女应该按自己的安排做就可以了,形成了“控制型”;还有一部分父母只有一颗独苗,加之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争相宠爱,任意孩子发展,把孩子养成了小皇帝、小霸王,形成了“放纵型”;当然也有一部分家庭中,父母存在权威,儿子也有表达问题的机会,形成了“亚平等型”。

任何一种形式都有父母对关系的“内在认知”存在,通过体察这个过程可以对自己的认知有些了解。在咨询中,控制型父母比较多见。

有一位父亲打孩子时一段对话很形象的透露出父亲内心。当时,孩子拿着考试卷子给父亲,父亲一看67分,顿时大怒,于是把孩子扳过来就打屁股,打一下,说一句:怎么才考67分!我让你不争气!给我丢脸!

父亲打了儿子3下,说了3句话。那么从这几句话里,我们能解读出什么内容呢?首先我们会发现,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针对孩子考了67分这件事的,第二句和第三句是针对自己的情绪。也就是在这三巴掌中,只有一巴掌打的是孩子考67分这件事,另外两巴掌都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

那么孩子经过这件事可能会有一个体会,爸爸到底是爱我还是爱分数?因为考了高分他就有面子,他在别人面前就有了炫耀的资本。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学习的好坏和父母有关系时,学习这件事就容易成为孩子和父母斗争的筹码。尤其到了青春期开始叛逆时,就习惯性的用“上不上学”来要挟父母。

那么父母传达出来的是一种焦虑。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他们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多情况下是投射,他们有种种心理需求,但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是期望孩子能去实现。孩子是最爱的人,孩子实现了,就像是自己的实现。“这种心理是‘孩子不急父母急’的根本原因。”

其次,现代社会的确缺乏保障,这严重加大了父母的焦虑。在一个论坛上,处处可以见到这种原因。一位母亲说,不逼不行啊,面对激烈的竞争,要想将来出人头地,只有“从娃娃抓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种控制型中,父母会把自己的意图转嫁给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路线去发展。他们如愿以偿了,但是,孩子的学习乐趣被“转嫁”后会引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第一,加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一名高三班主任说,她的毕业班学生说,他们在上学时最怕的就是妈妈的唠叨。并且,孩子们承受的不止是双倍或三倍的压力。因为,父母们不是当事人,他们并不能真正地体会到孩子们的学习压力,所以在向孩子施加压力时容易失去控制。当孩子承受不了或不能达到父母期望时容易走极端。

第二,令孩子形成外在评价系统。小时候,孩子太在乎父母的评价。长大后,他就容易在乎同学、老师、老板、同事等别人的评价,整日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做事情不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得到别人好的评价。有内在评价系统的孩子,他会享受到学习本身的乐趣,这成了激励他努力学习的最大动机。但被外在评价系统控制的孩子,“天生爱学习的动机”被“为了父母而学习的动机”所取代,他们的学习会过于在乎别人的赞誉,过于在乎考试成绩,也容易产生考试焦虑。(文:梁永存)



上一篇:孩子叛逆是怎么回事?

下一篇:自闭症是怎么形成的?

首页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